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
?>?专题专栏 ?>?红色平阳 ?>?红色地标

王坛:平阳的“西柏坡”



腾蛟镇岭门村有一个革命红村——王坛,它位于平阳与瑞安交界的高山之上,隐于葱茏之间。正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,才让70多年前的革命之花在这里绽放。这里,不仅是县委驻地旧址,也曾是知识青年追求进步的“摇篮”、革命战士训练的校场。在这里,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辈,他们为平阳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终生。

王坛在平阳党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,早在1932年,中共平阳县委就在这里开展活动。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至1949年,中共平阳县委机关更是驻扎在这里指挥全县武装斗争,并取得革命胜利,可以说,王坛是平阳的“西柏坡”。

家家户户住着革命者

沿着盘山公路往王坛行进,随着海拔的提高,道路两旁的树木愈显苍翠。山间遍布的梧桐在微风的抚慰下,洒落片片白色花瓣,让这座革命红村显得格外神秘。村口矗立着的一块写有“中共平阳县委机关驻地——王坛”字样的大石,分外醒目。行走在村中,干净的小路、艳丽的壁画、苍翠的树木,勾勒出一幅别致而惬意的红村画卷。

在村中心位置,有一座三间木结构、坐西北朝东南、被树木环抱的祠堂——洪氏祠堂,这就是曾经的中共平阳县委机关旧址。解放战争期间,中共平阳县委机关进驻王坛村,洪氏祠堂成了当时县委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。“洪氏祠堂虽然只有100平方米,但它位置好,周边树木多,较为隐蔽,且后有路,便于快速撤退。”     

岭门村党支部书记白植派告诉记者,当时的王坛,几乎家家户户住着革命者。由于土地革命期间,叶廷鹏、黄先河、郑海啸等革命先辈先后在岭门、王坛一带开展革命工作,积累了较好的群众基础,因此,县委机关的进驻,也让村民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革命工作中。

革命力量不断扩充

从1947年9月起,平阳县委在王坛举办了三期知识青年训练班,不断吸收进步青年投身革命事业。1948年12月,举办了第一期青训班,共有来自平阳、温州、瑞安等地的28名学员接受训练。1949年春节后,县委又在王坛举办了第二期、第三期青训班。学员们学成后,被分配到农村和城镇做群众工作或到部队担任文化教员。此外,县委还组建了新兵队,在王坛及周边一带进行训练,当时的王坛就成了为革命输送干部、战士的大学堂,有效地扩充了平阳革命力量。 

革命事业人人参与

从洪氏祠堂旁的台阶拾级而上,便能看到一座烈士墓,先烈洪汝兰便安睡于此。坟头上长着三棵柳杉,树大根深,枝繁叶茂。1947年,洪汝兰在回平途中,遭遇敌人伏击,为掩护同志和保护党的秘密文件奋勇阻击,最终牺牲在飞云江畔湖石渡口。“当时,父亲想到自己身上带着重要的秘密文件,所以丝毫没有迟疑,就往江里跳,让自己躲到江底下,可敌人还是向江里开枪,他身上中了好几枪,最终为革命献身。”洪汝兰之子洪成樑说。

“洪汝兰参加革命较早,与浙南革命前辈刘英、龙跃、郑海啸等战斗在一起,也带动了一大批村民参与革命斗争,让革命精神在王坛代代相传。”白植派告诉记者,在县委机关和武装人员进驻王坛的日子里,全村老老少少全力投入,做好后勤保障工作,妇女洗衣做饭、儿童站岗放哨,为革命的胜利贡献力量。

为解决部队缺被少衣问题,练春花躲过敌人岗哨,冒险购买布匹缝制衣被;为躲开敌人“清剿”,洪才殿带郑海啸躲进山洞,每天坚持送饭,直到敌人离开;洪才聪在山间放牛,发现敌人,丢下牛跑回村里报信,为县委机关转移争取了时间……在王坛,群众参与革命事业的例子数不胜数。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,他们和革命先辈们一样,不怕牺牲,英勇奋斗。

革命精神代代相传

如今的王坛,被列入“平阳红色旅游景点”,革命先辈和前辈的奋斗精神在这里延续,正如村中的百年老井一样,泉水源源不绝,让这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越走越坚定,让老区群众的生活越过越甘甜。玻璃栈道、露营基地、观光平台等一系列助推红村发展的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王坛的蜕变会让这里的一处处红色地标,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。





杏彩体育